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1|回复: 0

运河流韵东原六百载

[复制链接]

160

主题

4

回帖

76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0
发表于 2023-2-1 09: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今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京杭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标志着泰安境内拥有第二个世界遗产。千年运河水,不尽华夏情。大运河宛如中华大地上的脐带,孕育着无数的华夏儿女,流淌着浓厚的传统文明。京杭大运河东平段被誉为京杭大运河的“心脏”。

运河流韵东原六百载

运河流韵东原六百载
  水,是生命之源,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万千生命,湿润了绿水青山,滋养了五谷飘香。
  大运河是一条交流的河、文化的河、生态的河。她,从草长莺飞的遥远江南出发,一路北上,进入孔孟之乡济宁。带着杏花春雨的迷人气息,和着儒家文化自强。不息的奋进梦想,大运河从东平县新湖镇小河涯村进入泰安境,北到戴庙镇十里堡村出境,总长约40公里。
  1283年,运河贯通东平,将东平载入延续600多年的繁华。这40公里的邂逅可谓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绘就了一幅山与水、河与人的动人画卷。雄奇阳刚的泰汶大地从此多了一份阴柔温婉的秀美,惹得运河两岸沃野平畴,花团锦绣;引得泰汶大地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润得东原古城流光溢彩,万里荷香……
  深秋时节,我们行走大运河东平故道,用心灵感受那段曾经的辉煌。一路走来,运河故道、戴坝虎啸、会河帆影、安山古渡、水上人家、渔舟唱晚、黄河夕照......如一幅幅精美的历史人文画卷,缓缓舒展中流淌出一部用水写成的书,一首用帆合成的歌。
  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
  10月21日,穿过新湖镇一条条村间小路,迎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乡村气息。金黄的玉米棒子被整齐地收纳在钢丝做的“大缸”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
  前方凹陷的这条大沟就是运河故道,北侧是曾经的提坝,村民的房子都建在堤坝上的高处。这里是汶上、梁山、东平三县交汇处,大运河由此进入东平。
  举目远望,河道内高大的杨树笔直矗立,秋风吹过,黄叶翻飞,一片萧瑟。自元朝起,这里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南北通道,荒草离离的运河大堤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唠叨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开挖了从济宁向北到东平安民山入大清河的济州运河。自此,隋代开挖的京杭大运河第一次全线通航。济州运河开通不久,由于济宁地势位于京杭大运河最高点,又由于利津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而被迫停航,漕运物资还
  需陆运。1289年,元世祖又开挖了从安民山起至临清入御河的一段运河,长250里。济宁至临清河段统称会通河。
  东平段运河现存河道基本上是明、清故道。明代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2月,山东六郡及徐州应天镇民众30万人修复运河。宋礼等于汶河下游东平境内建戴村坝,截汶水南流,趋于南旺,补充运河之水。因为袁口以北运河淤塞,安民山南安山、寿张等闸频受河患,于是自袁口左改道北移20余里,从袁口经靳口、王仲口、常仲口、安山镇、戴庙,下十里堡,西北达于张秋,全长120余里,并将东平境内安山湖设为水柜,自是漕运直达通州。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清乾隆四十三年,东平大旱,运河干涸。然而祸不单行,清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河南兰考,北徙沿大清河倒灌入安山湖。清同治十年,黄河决口侯家林,安山至八里庙55里,运河河堤尽被冲毁,十里堡等河道也被淤浅。1901年,京杭大运河改由各省分管,漕运终止,古运河在东平境内的一段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至此,大运河东平段,如同一位元气大伤的老人,无奈看着那一湖碧水感叹:“真的走不动了!”
  走进运河故道
  “运河岸边柳啊,
  随波天上流,
  沿着堤岸走呀走。
  一溜十呀么十八口……”
  时至今日,住在运河边上的老人们对这首古老的运河民谣依然记忆犹新。
  大运河东平段从汶上县张坝口进入东平小河涯村,西北流经王仲口、常仲口、安山闸段进入东平湖,流经戴庙、十里堡进入黄河。其总体流向是东南西北向,但其中河段多曲折,有许多河湾、河滩。
  行走在运河故道上,落叶纷飞,满目金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油然而生。小河涯段运河位于小河涯村南、村西,运河从东南汶上县张坝口向西北来进入东平小河涯段运河,大体呈东南西北向,河道遗址尚清楚。通过走访得知,原来小河涯段运河河堤不是很大,水大时几乎漫上河堤。运河宽度也不一样,宽者一二百米,窄处五六十米。1960年,库区内试蓄洪时居民搬出,回来后,垫房台、烧砖窑逐渐被河堤“吃掉”了。
  有的河段基本属于地上河,河堤当时高10米左右,顶宽4米-10米左右。还有“长滩”“少滩”之说,长滩宽大,少滩稍小,滩上有时还能种庄稼。在河道底部,每隔一里地有一块“地平石”,为方形石柱,高近1米,上有刻字“运河基底”,是看水深度的。
  此段运河在1947年以后就不行船了,1964年左右两面河堤保存还很完好,在“大寨田”建设时西河堤回拉土烧砖被挖掉了,只留东堤一段。
  在十里堡闸北沿,原有关帝庙。群众反映,庙内原有大铁钟一个,重500多斤,1949年防汛时被管理黄河段的人拉走了并且砸毁。
  黯淡了桨声灯影,远去了市声鼎沸。大运河东平段成为泰安人永久传承的记忆。
  独特的自然人文魅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附近村庄居住村民多为明清之际从外地迁徙而来的,一般为三五百至千余人不等。新湖镇、戴庙镇居民生活方式多以农业为主,商老庄乡东平湖段运河处部分村庄为渔业村,大部分青壮年洗脚上岸,出外打工。
  “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大运河上,匆匆的辕楫交替中,舍舟登岸的南北客人们不仅带来了当地的物质产品,更传播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运河东平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主要有四
  音戏、腊山道教音乐、端供腔、东平渔鼓等。
  “端供腔”又名“端舞戏”,在东平湖周围称为“敬河神”。在清朝乾隆年间,“敬河神”时的“端供腔”逐渐盛行。渔民为了祈求平安、庆祝丰收,便供出“金龙四大王”“柳爷”(蛇神)之神位,一边鸣炮,一边起舞歌唱。演唱时无管弦乐器伴奏,只有几面圆形的单面羊皮鼓,鼓柄末端大铁环上套有九个小铁环,伴奏者用竹篾敲打鼓面,同时晃动铁环。
  每年腊月,运河边上的渔民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的“敬河神”活动。主收的渔民载歌载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从东平县城出发,沿大清河东行10多公里,一座大坝蓦然跃入眼帘,这便是戴村坝。每年夏秋时节,坝上激流飞瀑,长虹卧波,蔚为壮观。大坝修成之后,拦汶水顺小汶河南下,流向南旺运河最高处,再分水南北,“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妥善地解决了丘陵地段运河断流的现象,使船只畅通无阻。
  夕阳西下,将东平湖水染得“半江瑟瑟半江红”,几艘渔船在苍茫的蒹葭中穿行,受惊的水鸟箭一般地飞向天空,与远处运河东平港建设工地上的塔吊一起构成了一幅妙手偶得的水墨画。
  不废江河万古流!今天,大运河又枯木逢春,梦想沸腾。明天,从东平港乘舟出发,真的可以“烟花三月下扬州”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东平论坛

GMT+8, 2024-4-20 23:30 , Processed in 4.90187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Sddp.com.cn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