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8|回复: 0

东平特产——聂家糟鱼

[复制链接]

160

主题

4

回帖

76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60
发表于 2021-5-11 0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angxin 于 2021-5-11 09:02 编辑

  东平糟鱼是东平湖产品的杰出代表之一,位列“山东省地方名小吃”名录,更因走进《舌尖上的中国》让它在一夜之间火遍长江南北大河上下。
  东平糟鱼是东平人的最爱,也是地域饮食文化智慧的结晶。据史料记载:东平糟鱼创始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其漫长的演进历史上,州城逐渐形成了以谢、赵、聂、王诸家为代表的糟鱼制作名家。在一代一代技艺传承人的精心研制下,糟鱼制作工艺与时俱进日臻完美,具备了独到的鲜明特点:鱼体完整、肉质紧实、骨烂如泥、入口即化、香而不腥、肥而不腻、汤黄如金、色泽鲜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糟鱼的作坊应是当时个体经济形态中不多见的重要代表和亮点。州城糟鱼制作者虽是群雄鼎立,但我对其它几家基本没有印象,唯独对聂家糟鱼记忆深刻,因为这家糟鱼作坊位居州城的黄金地段——西栅门。
  在州城偏西位置,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主干道,两端连接着老城南门和北门,西栅门处于这条主干道的中间位置,西栅门南、北路段分称为大隅首街、西集口街,两条街在西栅门相汇,形成一个丁字路口。此路口有一条路向东延伸,这条东西大道以县政府为界,分为县府西街、县府东街。路两旁分列着印刷厂、州城卫生院、邮政局、电影院、百货公司、公安局、“老来红”饭店等单位。在县府西街与南北大道的交汇点上就是老县城的繁华之处——西栅门,当年东平的八大集市之首——老城集市就是以西栅门为中心向北、东、南几个方向铺展开去,形成了当时执东平牛耳的经济、文化繁盛高地,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无他地能出其右。
  从西栅门东行50米左右路北就是聂家的老宅。这处老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坐北朝南三间堂屋,东、西厢房分列两侧,加上临街的房子四面一围,中间就形成了一处宽敞的大天井。临街的房子大门是敞口式的,高2米左右的门槛和门楣上均有凹槽,门板是由一方方高2米、宽0.3米左右的木板拼接而成。门板卸下来就是一个敞亮的空间,里面放置着柜台及各种经营家什,视野开阔,通风清爽。
  那时加工糟鱼都是手工操作,一切的工艺流程都是在这老宅院里完成。糟鱼加工技艺传人聂大爷(父辈们习惯称其为‘聂老头’)当年应有五十几岁的年纪,黑红脸膛,头发稀疏,高高胖胖甚至有点大腹便便的样子。聂大爷加工糟鱼不让外人参观,但四处飘散的鱼香味总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心,一帮小孩儿有时儿想进去看看,聂大爷脸一沉眼一瞪一声吆喝就吓得我们四处逃散。我们见得最多的样子就是老人家把简易竹躺椅顺南北方向放在大门里的过道通风处,挺着胖胖的大肚子悠闲地躺在上面“扑棱”着破蒲扇眯觉。
  聂大爷的糟鱼从不沿街叫卖。平时就摆在家对面州城卫生院外侧的马路边上(春、秋、冬季,风雨天除外,盛夏季节则移入室内),一个简易的一头高一头低的木架,上面放着一个长约1米、宽约0.5米的用柳条编成的餔篮,加工好的鱼一条条头尾相叠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里边,上面复一层薄薄的白笼布,鱼的大小均在四两左右,绝没有父子辈的隔代鱼躺在一起的,鱼身上凝固的汤汁酱色金黄,有透视感,用手轻轻地拍打餔篮边缘,金黄色的汤汁就颤巍巍地微微晃动,在太阳的照射下,一闪一闪反射着柔和的光,吸引着我们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神,就这样色、香、味、型俱佳的上好珍品,不用吃,光看看就馋的满嘴淌哈喇子。
  这种通体金黄的糟鱼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至于和现在的糟鱼比它的味道和口感如何,我没有对比不能妄下结论,因为在我小时候虽然和它在一个城壳阆里相处十几年,却也只是饱了眼福从未满足过口腹之欲,当年也曾多次在家里要求过:买点糟鱼吃吧。可父亲总是不屑一顾地对我说:吃那个干么!成天放在街上,傍(污染的意思)得净醭土。少年不知愁滋味,长大后才体味到父母们当年的心思和无奈。
  就这样,阴差阳错间我与那个时代的绝佳美味擦肩而过了,时至今日,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周长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东平论坛

GMT+8, 2024-5-9 01:03 , Processed in 1.3885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Sddp.com.cn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